近日,《中国警察》杂志2024年第4期刊发《【警务保障】服务实战,打造警用装备“特保障”新生态》点赞温州公安。《中国警察》是公安部主管、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主办的杂志,是全国公安机关唯一综合性业务指导类权威期刊。
近期,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负责人专程到警务保障部表达谢意:2024 年3 月15 日,一起困扰温州公安多年的楠溪江特大盗采砂石案件终于破获,有效保护了温州人民的母亲河。在该起案件中, 发挥神兵作用的正是温州市公安局近年配备的彩色围观夜视系统、无人机夜间取证设备、夜视仪等高精装备,该批装备可在漆黑的河岸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和相关作案工具,为后期案件证据固定提供有力保障。
近年来,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以“服务实战、服务基层”为核心,以警务数字化改革为载体, 利用信息科技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装备管理云系统, 将质量、保障、管理与应用系统进行整合,以“特能、特需、特效、特精”为目标构建智慧装备“特保障” 新生态,打造了装备保障应用新模式,为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贡献警务保障力量。
三大载体抓“特能”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警用装备保障工作在所有警务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,尤其是随着违法犯罪形式新型多变,公安机关迫切需要更多更好更先进、适应实战需求的警用装备来赋能公安工作,这对警用装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通过抓牢“载体”,以集成化、智能化、规范化为目标,进一步提升警用装备保障能力。
集成化升级高精装备库房特保障能力。坚持“公安实战需求”目标导向,构建“高精装备特需保障” 新方式,升级打造无人化作战、防暴排爆、应急救援、侦查通信、执勤防护五大体系高精装备储备仓, 根据防汛抗台、极寒防冻、暴力抗法等多场景实际需求分类储备管理高精装备。目前,高精装备库房储备各类“特保障”高精装备品种达90 多种,并且根据储备情况实时动态更新。
智能化推动装备资源大数据整合。集中精力攻关破解“多系统”操作难题,建立以“国资平台” 为核心,对接警用装备智能管理系统、资产云系统、浙政钉在线国资系统、政府采购系统等,形成“一平台、多系统”的集约型装备管理架构,并以中心数据库为核心,通过数据调用、数据整合、数据转化等途径实现中心数据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。同时, 推动各级公安机关、业务部门便捷操作使用,利用增设端口、开设账号等方式,开通全局30 多个业务部门、70 多个不同权限的平台账号,并根据个人通信录开通民辅警等3000 多个对应在线使用端口,实现警用装备管理使用服务“一键式”操作、全局性共享、全寿命监管。
规范化搭建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。以规范管理为手段,组织开展以流程和制度为核心要素的装备内控生命周期建设。将平台主框架分成采购管理、使用管理、处置管理、决策智控四大模块,细分装备申领、借用、调剂等80 多项子功能业务;推行装备从“采购立项”到“处置清理”的全业务在线操作,从“想要”到“不要”的全节点在线流转, 全面实现装备从“采购酝酿”到“生命结束”的全生命周期在线留痕管理,实现督察、审计、法制等职能部门在线“一条线”监督审核。
三大导向保“特需”
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聚焦“装备再用”, 以“三大导向”为切入点,围绕实战需要、民警需求,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与实战需要同频共振、与民警需求呼应一致、与全市公安工作实际贴近契合的警务保障实战化之路,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一线装备实力、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。
坚持“复合导向”为主的人才培养应用。坚持以培养“实战型、管理型、应用型”复合型人才为导向, 全方位打造温州公安警用装备“特保障”研学基地, 邀请装备研发公司专家、装备应用“高手”组成教官团队,定期开展装备功能介绍工作,并通过现场教学、实地参观、模拟演练、互动点评等多环节教学模式, 培养一批岗位能手、业务专家,全力拓展高精装备再用范围、提升高精装备使用能力。
坚持“需求导向”为主的新型装备实战应用。先后购置无人机反制设备、生命探测仪、水下救援机器人、隔墙雷达等一批公安高精装备,加快构建新时代高精装备再用新生态,打造侦查破案新的增长极。同时,深入践行“高精装备服务警务”战略, 针对执法需求,为交通分局、水上分局、食药环知等部门提供无人机、夜间取证设备、夜视仪等各类高科技装备保障,助力成功查破楠溪江水域特大非法采矿案、瓯江水域柴油走私案等诸多案件;针对一线安保需求,为特警支队、警卫局等部门提供相关设备保障,助力顺利完成多次重要安保任务。
坚持“基层导向”为主的高精装备特需应用。按照“着眼实战、基层优先、按需配发”的原则, 优先解决一线民警执勤执法取证难、风险大等问题, 全面“特保障”公共城市交通分局绝缘服、避火服、高压电棍、呼吸防护器等各类装备530 多件;保障特警支队各类高精尖装备50 多件;保障水上分局、海防支队、机场分局等各部门夜间执法设备、5G 执法记录仪、车底检查设备等高精尖装备1200 多件。
“这个6 米宽、8 米长、近3 米高的充气垫功能检验通过!”2024 年3 月20 日11 时许,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公安分局的一楼大厅里响起热烈掌声。针对扬言跳楼的警情,为切实提升处置此类突发事件的后勤保障能力, 海经区公安分局通过“装备管理云系统”了解到市局储备相应的防高坠救生气垫装备,第一时间调用市局资源,借力发挥成效, 便有了开头一幕。
三项措施助“特效”
在传统警用装备管理工作中,各单位的装备信息及其管理互不相通,由此产生信息孤岛现象,导致各部门重复购买装备、部分装备闲置等诸多现实问题,并对民警装备的配备、维护、储备等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。为此,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聚焦“装备共用”,推出三项措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。
“物联化”实现装备资源全局性共享。构建“一方有需、多方支援、全市联动、便捷整合”的装备联动保障机制,打通市局和各县局警用装备管理通道, 整合全市应急警用装备信息资源;借鉴“图书馆检索模式”,打造全市警用装备资源库和信息检索平台,快速查询定位各类应急装备分布点位、可配数量、使用性能等信息,“零接触”推动装备在线调拨, 实现全市范围应急装备跨区域资源共享、联动保障。
“高效化”推行高精装备流动式共用。瞄准前沿科技,深挖业务需求,以“高精尖”新应用、新技术装备特需保障为主要措施,梳理66 项“高精尖” 装备目录,并通过开设“特需保障”装备专栏提升装备宣传效果。实战部门根据场景需求调剂借用“高精尖”特需装备,全面优化提升装备资源使用率, 开启全市警用装备使用新篇章。2024 年以来,市局特保障装备被借用344 次,跨部门重复借用50 多次, 节约资金超250 万元。
“样板化”提升装备指数高效率运转。融入“公安大脑”建设、融合“掌上办”平台,一键推送在用国资“咸鱼”分享,“一步”实现零接触交易,实现全局在用、在库装备在线动态分享、全链路无纸化流转,实现对全局在用的3 万多件陈旧装备资产在线“咸鱼共享、按需配对”,盘活全局装备资源价值2000 多万元,极大提高了装备使用效益。2024 年以来,市局内部互相调剂装备资产达到2.5 万件, 总价值超过1.4 亿元,装备使用效能显著提升。
三大合作促“特精”
2024 年开春以来,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装备管理专管员每周都抽出2 天时间到知名警用装备研发企业和基层派出所等处对接工作,听取基层民警的使用感受,了解研发团队的方案修改情况,从而针对新采购的特警装备和盾牌等具体装备上的细节再行完善,以求得到最佳的基层使用体验。
这是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在推进“装备精用”工作,让警用装备发挥最佳效能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积极创新“三大合作”模式,进一步完善装备保障机制,使警用装备实现“量身定制”,从研发端到使用端形成有效闭环。
开展警企合作。突出实战需求支撑,与各装备研发公司深入开展合作,共建研发实验室,引进技术装备,加强新技术研发测试,强化实战技术支撑, 共同打造温州高精装备精用新生态。通过警企合作、技术联动,先后完成警用装备智能管理中心建设、应急装备联动保障和代储体系建设、高精装备研测实验点建设等。
开展人机合作。研发水质抓弹器,按照刑侦部门实战需求进行功能定制,大幅度提升该装备使用功效;研发多功能升降式搬运机器人,以体积小、运力大、无线操作等特征,有效适应狭小空间、低洼路面、小道沟坎及其他危险区域的特殊工作环境, 具有其他警用装备无法比拟的效能,此项目获批国内和国外多项发明专利。
开展供需合作。全力推动市局和部门、市局和民警装备需求沟通平台。借鉴“论坛”模式,搭建警用装备需求沟通平台,设置急需装备需求、常用装备需求、预期装备需求连线窗口,定期开展装备需求征集活动,全面精准掌握装备实际需求,提升装备资源保障精准度。
警务保障是一项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综合性较强的工作,是基层公安工作的物质基础,是保证基层公安机关履行职能,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条件,也是保证基层公安工作高效运转,推进公安建设与发展的支撑点。新征程上,温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门将坚持警务保障工作“以人为本”工作理念,找准切入点,持续深化“特保障”工作机制,最大化高效利用现有装备资源,精准化配备高精尖设备,在有效节省经费预算前提下,进一步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和基层装备使用能力,为提升温州新质公安战斗力奠定坚实基础。